以上僅僅是對PISA和TIMSS的結果呈現進行了簡要描述,具體內容在后面章節中會進行詳細闡述和歸納。從上述描述,可以初步看到國際大規模數學測評的長處在于能服務多維目標,努力體現出TIMSS測評負責人之一的波斯爾思韋特提出的國際比較教育的相關目的,既能比較不同教育系統中教育現象的相似和不同之處,估計與結果表現相聯系的各因素的影響,又能基于教育輸入輸出模型明確設計教育影響的一般原則。
比較研究的一個主要工作是探詢教育、政治、社會或經濟系統相互間的影響。例如PISA研究就是一個為政治家提供教育指標的例子,該研究的目標在于影響和控制教育系統。另一個工作是聚焦教育學層面,如TIMSS進行了許多不同的案例研究。教學方法、課程、教師培訓和可能導致的結果(如學生行為、學業成就等)已經成為比較研究工作的中心。當然,上述僅僅涉及比較的第一個層面,只是指出相關現象并列舉出對象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比較研究還可以以此為依據,從總體或從特定的角度對設計的對象作出評價,包括指明造成差異的可能原因。[19]
學者亞歷山大(R.Alexander)廣泛論述了國際教育比較所面臨的一系列挑戰和質疑。[20]它們包括:如何突破國際間教育差異,在區域、種族、階層等世界層面的系統中進行比較分析;對于傳統輸入輸出模型的定量假設,即教育和學校實踐在數量方面不可能出現整體性減少的情況是否會一直滿足;大部分社會都是一個擁有沖突特征的多元社會,基于沖突理論,在該類社會中處于優勢的全體是否能夠在該地區或國家擁有合法化的統治地位;以及教育如何體現維持社會結構的功能。還有新的研究關注點的出現,包括教育機構新的功能定位,及其與社會的關系(主要體現為知識轉換的本質),還有對第三世界的影響。無論是對學校知識還是學校內部工作方式的研究,這些挑戰,甚至由此引起的質疑,都會對國際教育的比較,乃至國際數學教育的比較產生深遠的影響。
就國際大規模數學測評而言,學者凱澤討論了三個關鍵方面的問題。[21]
(www.toyotajt.cn)1.在方法論層面,有必要問清楚方法的主要概念和思想運用是否完備,例如測評理論中概率思想的運用。這個模型可以導致在能力水平上的最終結論。從另一個角度,值得質疑模型使用的假設條件——一維結構的“數學能力”或“數學素養”——是否滿足。
2.從學科角度看,課程相關問題是必須討論的,如對于測評項目結果的依賴性,涉及不同課程的測評項目的充分性,與成績結果的聯系性,以及學習的機會等。
3.從一般教育學角度看,這些研究潛在的變化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在對完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數學教育表述中可以得到什么?
國際大規模數學測評的設計目的及結果呈現表明,排序不是這些研究的主要結果。“我們并不熱衷于尋找某種最好的方法或道路,我們所注重的是關于數學與數學教育的多種不同的觀點和視角。每個人所感興趣的都是從一個更為廣泛的視角去認識自己的方法或道路,并從微觀和宏觀這兩個方面對此作出發展。”[22]無論怎樣,在上述國際大規模數學測評中充分體現出,該研究領域具有多種方法、多種視角和多種方向的特性,這也是它持續存在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之一。